考虑我们的读者大多数是没有编程经验的朋友, 我们对页面、组件、函数、面向对象等入门]必须掌握的概念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,内容丰富,语言平实,力求让每一位读者都能快速了解前端页面和逻辑开发的方法,走进程序员的大家庭。
关于微信小程序开发,张小龙在朋友圈里是这样描述的:
微信小程序是一种不需要下载安装即可使用的应用,它实现了应用“触手可及”的梦想,用户扫一扫或搜一下即可打开应用。 也体现了”用完即走”的理念,用户不用担心是否安装太多应用的问题。应用将无处不在,随时可用,但又无须安装卸载。
微信小程序与微信公众平台的订阅号、服务号、企业号一样,属于并行的微信公众号体系。
微信小程序不须要下载和安装即可在微信里启动和使用。
结合目前微信官方公布的技术接口来看,微信小程序是微信提供的一个定制Web页面系统,微信在小程序里提高了对H5特性的支持能力,开放了更多的系统调用。例如, GPS、传感器等接口的调用等。
H5和App的区分界限已经不再单纯是用户体验问题,大量的App在采用Native+H5开发模式。App和H5产品的主要区别是对于产品分发的需求。
在现有的格局下, App产品通过Apple AppStore,以及谷歌市场和手机应用商店等分发渠道的榜单、搜索及社交产品与广告平台等方式被用户发现、下载、 安装。而H5产品主要靠手机网站和社交平台的分享被用户发现和使用。
目前App获取用户的门槛很高,高门槛带来的好处是,用户的二次消费门槛变低了。H5在分发上的优点是用户发现和安装使用的门槛低,然而后续消费i ]槛却非常高。而这方面正好是App的优势。
事实上到目前为止,App的用户规模和活跃度总体还是远远高于公众号的。不要因为微信活跃度高就认为公众号或者小程序的活跃度就会高了。如果这样类比,小程序和微信活跃度的关系,应该对应App和手机活跃度的关系上了。显然这不是合理的数据分析方式。
小程序出现以后,很多人觉得微信的未来目标就是成为手机上的操作系统。这也许是腾讯和微信的最终定位,小程序也彰显了腾讯的野心,但是目前讨论这个问题还为时太早。
我们知道,手机操作系统的核心是应用的管理,而微信是聊天窗口。这个本质不改变,就很难改变“应用App制作”和“小程序”在各自体系里的地位。
短期内,用户的操作习惯不会被改变,手机操作系统将会依然被
2012年8月23日,微信公众平台,上线,公众平台的内容能被用户分享到微信朋友圈,用于增强用户黏性。
2012年9月5日,微信4.3版本增加了摇一摇传图功能,该功能可以方便地把图片从电脑传送到手机上,此版本还新增了语音搜索功能,进一步方便了用户对微信信息的把控。
4.2013年
2013年2月5日, 微信4.5发布,该版本支持实时对讲和多人实时语音聊天,支持对聊天记录进行搜索、保存和迁移。同时,还加入了语音提醒和根据对方发来的位置进行导航的功能,从中可以看到微信将往移动秘书方向发展。
2013年3月19日,公众平台开放自定义菜单的内测资格申请。
2013年4月11日,腾讯微信团队发布声明,称网上流传的微信要对用户收费消息系恶意造谣,同时强调微信绝不会对用户收费。
2013年8月5日,微信5.0发布,公众平台将公众号细分为服务号和订阅号。服务号每月只能群发1条消息,订阅号每天可发1条。微信还在这个版本中添加了表情商店和游戏中心,支持微信支付,微信开始增强商业化能力,凸显出挑战支付宝的野心。
2013年8月19日,网易和中国电信联合发布通信社交工具”易信”,此应用实现了跨网发送免费短信和免费电话留言功能,外界普遍认为用户需求不强烈,很难对微信构成威胁。
求的服务场景中,如信用卡刷卡通知、商品购买成功通知等, 不支持广告等营销类消息,以及其他所有可能对用户造成骚扰的消息。
2014年10月1日,微信6.0上线,该版本实现了从图文信息到视频信息的进化,并推出了卡包功能,继续加强其商业属性。
2014年12月12日,陌陌科技登陆纳斯达克,陌陌成为我国除微信外获得最大成功的社交软件。
2014年12月19日,微信公众号开始内测评论功能。此举引起各方舆论的广泛关注和热议,对于放开评论功能利弊与微信未来发展走向的讨论络绎不绝。
6.2015年
2015年1月9日,微信开放微信内网页开发工具包(微信JS-SDK )。JS-SDK增强了H5的功能,为微信用户提供更优质的网页体验。
2015年2月12日,公众平台全面开放自定义菜单。
7. 2016年
2016年9月22日,微信宣布“应用号”开始内测,定名为”微信小程序”
2016年11月3日,微信团队宣布微信小程序正式开放公测。
2016年11月19日, 张小龙在朋友圈发布小程序开发公司最新进展,从公司到发展